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繁昌县历史人物传

繁昌县历史人物传

关键词:繁昌历史人物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繁昌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ahage.net/wuhu/5533.html
  • 感谢 fanch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3027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本文为24人立传。他们是:李虎岑、徐理堂、黄异、张世英(女)、丁尧坤、张安英(女)、许莲英(女)、徐四喜(女)、胡振球、刘子青、葛召堂、陈笑波、吴清泉、李应文、俞时模、李二农、王文石、徐之光、余文国、张永守、严问天、王安葆、邓晶瑜、吴永和。均以卒年为序。
  李虎岑
  李虎岑(1859~1912),字伯恭,旧县镇磕山村人。出身耕读世家,7岁读书,19岁中秀才,后补廪席。清光绪十九年(1893)秋,赴南京应试,中举人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赴北京应试,适逢康有为等联络十八省会试举人,上万言书,史称“公车上书”,请示朝廷变法图强。李虎岑为皖籍组织者之一。1898年,戊戌变法失败后倦归故里,服务桑梓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于县城创建春谷高等小学堂,自任堂长。次年,又在旧县镇创办吁俊初等小学堂,并慷慨解囊,捐出荷花圩内30亩私田,作为教育经费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赴京师,任盐业使,并受赏花翎,继而至浙江省任仁和县令。在任多年事必躬亲,对薄书钞谷之事,不经胥吏之手,虽积劳成疾,仍视事不辍。每与士绅曰:“我俸我禄、民脂民膏,当为珍惜,我为地方一日之官,必为地方尽一日之心,必使下情能达,上德能宣,然后吾责尽矣。”(《磕山·李氏宗谱》)宣统三年(1911)春回原籍扫墓,旧疾复发,难以治愈,延至次年10月逝世。生前著有《山房诗文集》二卷,《皖江诗稿》十卷,现均亡轶。
  徐理堂
  徐理堂(1849~1929),原名行燮,赤沙乡中分村人。幼丧父母,得叔父抚养成长。稍长,继承徐姓田产,后又因开设“烟草行”兼种植鸦片,渐成为繁昌豪富之一。民国2年(1913)将别室改为校舍,创立中分徐私立第一国民学校,自任校长。1914~1918年间,捐银币万元,良田208亩作为学校财产,并以高薪聘请县内著名塾师任教。所设课程,力求除旧立新,除设国文外,还设算术、图画、体操等新课。徐理堂办学成绩斐然,民国3年,安徽省巡按使授予其银质褒章一枚。民国8年,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傅祯湘授予其金质褒章一枚,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题赠“敬教劝学”金字匾额。
  黄异
  黄异(192l~1942),新林乡九塘村人。童年就读私塾,后在南陵县城一家布店学徒,因不堪老板虐待,16岁时径自返回家乡,旋又考入宣城中学,1938年,与其兄黄立参加新四军三支队,在赤沙中分村抗日救亡干部训练班学习,结业后分配在司令部民运科工作,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。他热爱抗日宣传工作,经常深入到各个乡镇宣传中共的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》及其政治主张,发动群众参加农抗会、妇抗会、青抗会,动员爱国青年参军参战、抗日救亡。1939年后,转入敌后,为建立敌后民主政权,与敌顽政权进行斗争。1941年7月——1942年2月,先后任中共磕山、慕英区委书记和白象区委书记。在环境异常险恶的情况下,毫不退缩地在高安区坚持斗争。1942年2月12日,在何牌楼(现高安乡草山村)参加抗日民主政权乡村负责人会议,突被旧县汪伪反共团包围,他为掩护同志突围,身中数弹,行动艰难,敌人步步逼近时,宁死不屈,跳入河中,牺牲时年仅21岁。
  张世英
  张世英(1871~1943),女,荻港镇人。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,喜读书,善书画。16岁嫁与县城富户闵中咸为妻,中年丧夫后,闵氏近亲以其膝下无子,相争立嗣,以继家业。张世英一气之下,只身赴安庆求学。1911年,学成归里后,捐出地租、煤矿等部分财产和住宅筹办新式学校。民国元年,私立肇兴女子小学开学,张世英自任校长。此为繁昌有史以来最早的女子小学。1912——1937年,她为繁昌培育有文化的女青年不下千名,曾获安徽省政府嘉奖,获教育部金色三等褒章。该校于1938年被日机炸毁后停办。1927年,她以社会声望,被推为县妇女协会主席。她反对缠小脚,鼓动剪发,呼吁男女平等,婚姻自主。1932年水灾,她率全校师生深入社会,募捐救灾,上演文娱节目,慰问灾民。1943年,她沉疴在床,命诸孙辈至其床前,谆谆叮嘱:“余一生致力教育,死后谁能继承办学,余之家业即归其有。”
  丁尧坤
  丁尧坤(1916——1943),马坝乡官塘埂人。其父开设糟坊兼肉店,本人为屠夫。1940年夏季的一天午后,日军头目依则太郎寻至丁家强行要酒。其父丁文光迫不得已,满装一壶酒交给依则太郎。丁尧坤则潜伏在日军回库山必经之路的一座桥边,当依则太郎路经桥头时,他猛击过去,依则太郎被击倒在桥边的水田里。附近村民闻讯,一拥而上,他掏出备用的捆猪绳索,把依则太郎的四脚牢牢捆住,吊在木杆上,抬至县城。1943年11月的一天,一患病日
军士兵,被村民吴自然发现,吴即邀来丁尧坤带着竹床,谎称抬其去追赶部队。日军士兵信以为真,上了竹床。丁、吴两人将日军士兵抬到戴冲山边,放下竹床,日军士兵睁眼一看,才发现已被夺去武器,成为俘虏。同年底,丁尧坤病逝,年仅27岁。民国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张威提笔写下“执戈卫国”四字,以褒扬丁尧坤徒手捉拿日兵的英雄壮举,民国繁昌县政府为他题了“独力歼敌,壮烈可风”八字挽联。
  张安英 许莲英 徐四喜
  张安英、许莲英、徐四喜(1925~1945),女,同庚同岁,同属赤沙乡无烟冲人,均出身贫苦农民家庭。自幼结伴为友,情同姐妹。1944年,三人参加妇女抗敌协会,投入抗日救亡运动,经常为新四军洗衣做鞋。后同时参加南繁芜总队,以小商小贩为掩护,出入繁昌县城、荻港镇和南陵县等敌占区,侦察敌情。1945年2月28日,她们在县城正和汪伪排长联系投诚事宜时,不料被两名汪伪士兵识破,随即把她们逮捕。投降日军的“皖南独立方面军”二师师长李志千,下令将她们押送司令部审讯。三人备受酷刑,始终没留一句供词。新四军南繁芜总队多方营救未成。1945年3月初,皖南独立方面军二师特务连将她们枪杀,时年20岁。
  胡振球
  胡振球(1904~1945),原名胡德寿,祖籍桐城。幼年随父逃荒至繁昌县锦卫洲(今保定乡),其父以租种几亩薄田维生。少长得叔父资助,就读于私塾。后因经济不支而辍学务农。1924年,自办乡塾,教授乡民子弟。1929年秋,中共芜湖特支派高鹏起在繁昌沿江地区开展革命活动,多得其掩护和资助。同年他将私塾改为“晨光小学”,并聘高鹏起为兼职教员,并由高鹏起介绍加入中共。1931年春,他参加组织领导三十五都农民抗捐和平粮斗争,后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。1938年秋,他单身一人,前往江北寻找新四军游击队。到江北后,即被任命为江北游击队沿江支队连指导员,执行对敌经济封锁任务。1940年冬,由无为回到繁昌县锦卫洲,在中共繁昌县委领导下,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。1941年5月,任保兴乡抗日民主政府乡长。1945年9月,任保定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等职。1942年4月,在反“扫荡”中被三山日伪军抓获入狱,后经多方营救获释。1943年下半年由邹亚平等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这一时期他曾配合做汪伪军赵子兴的策反工作。1945年9月23日,他在保兴乡姜家墩子召开区干扩大会议,部署北撤任务,突遭敌军包围,为掩护与会同志突围,毅然冲出大门,转移敌人的袭击目标,在泅水过塘时,被敌人枪弹击中,牺牲时年仅41岁。
  刘子青
  刘子青(1882~1957),字省三,原籍肥东县。年少时在私塾就读6年。1898年在合肥学徒。后经商。1909年为谋生而入伍,历任文书、书记、军需等职。1920年,任河南省财政厅厅长。1923年,辞官归里经商,并入股经营旧县同和祥锅坊。民国15年,他兼并其他股东,独自经营同和祥锅坊,濒临倒闭的同和祥锅坊随之得以中兴。他主持坊务,注重产品质量,改善经营管理,将工人分成“天、地、日、月”4个班次,奖优罚劣,奖勤罚懒,每遇高产之日,必备酒添菜犒赏职工。在产品销售上,以薄利多销、价格公道、恪守信誉而取胜。所产大小铁锅,销住苏、浙、皖、赣等地。至1936年,同和祥锅坊由2炉、40余名工人,发展到9炉、300余名工人。1937年,同和祥锅坊被日机轰炸,他将劫余的机器设备迁至磕山村马房冲,继续冶炼浇铸铁锅。次年夏迁回旧县。他善于同各方人士周旋,使同和祥锅坊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。他还博施济众,周济各方人士,每逢灾年及年冬岁逼之际,必拿出钱粮赈济贫困。本坊工人生老死葬贫困无着时,也多得及时救济。他处事干练,赏罚分明,遇有工人失职,必加严责,直至辞退。工人敬而畏之,称其为“刘三爷”。1954年12月28日,他顺应历史潮流,率先实行公私合营,担任公私合营同和祥锅厂副厂长。1956年12月,出席全国工商联第二次代表大会。1957年1月因病逝世。
  葛召棠
  葛召棠(1907~1960),名希栋,城关镇人。自幼读书用功,1930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,获学士学位。1933年,获民国政府司法行政部律师证书,旋即回乡,创《繁昌导报》,任主笔。1937年后,相继任太和、六安、霍邱、临泉、庐江等县审判官和法院推事。1944年间,曾任安徽省巡回审判官。1946年,国民政府国防部设审判战犯军事法庭,他为审判官之一。次年3月,他参与审判“南京大屠杀”主犯,日军中将师团长谷寿夫。嗣后,又参与对汉奸王荫泰、殷汝耕、梅思平、丁默村以及侵华日军中将矶谷廉等案件的审判。1949年,他携眷回芜湖定居。是年夏,参加芜湖市失业知识分子学习班学习,旋分配至皖南人民法院任民事审判员等职。1953年,调任安徽省博物馆馆员,负责古今字画鉴定和编审工作,曾来繁昌对宋代柯冲瓷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。1958年,因历史与言论问题,被合肥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,1960年病死狱中(后经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,撤销原判)。
  陈笑波
  陈笑波(1895~1962),祖籍无为县,民国初年随父来繁昌便兴洲(今保定乡)鸭棚村定居。其父开荒佃种,节衣缩食,家境渐为富裕,少小就读私塾。稍长,即半耕半学,兼之行医,因其排行第四,且宽厚热情,故当地人尊称其为“陈四爷”。1929年秋,由高鹏起发展为中共党员。1931年5月,国民党特务因在“晨光小学”搜查出《工农要解放》歌曲,随即将其逮捕入狱,并押至合肥监禁。次年得亲友钱财疏通,方得释放,遂与党组织失去联系。1939年秋,他投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,利用自己行医的声望,以“清帮”、“三番子”收学生等活动为掩护出入于三山汪伪据点,策动汪伪官兵,与中共抗日武装保持联系,并从中获取情报。继后又与胡振球、吴益坤等策反汪伪军赵子兴部。1941年4月,他被邀出席中共繁昌县委在小江坝召开“宪政座谈会”,被推选为繁昌县马厂区行政促进委员会委员。抗日胜利后,新四军奉命北撤,国民党多次“清剿”,他的安全受到威胁,便隐蔽在南京附近的八卦洲。形势好转后,复回保定以种地、行医为生。1954年,参加县卫生工作者协会,同年当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  吴清泉
  吴清泉(1901~1962),字少甫,荻港镇人。年青时曾就读于合肥三育中学、南京金陵大学。1926年5月,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林学士学位。1925——1949年间,相继担任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林业系教授、安徽省农业森林科技处主任、安徽省立林业试验技师、安徽省立泾县林场场长、广西大学森林系主任等职。新中国建立后,任安徽省农学院教授兼森林系主任、安徽大学森林系教授兼主任。1960年3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毕生从事林业研究与教学工作,为祖国培养输送大批林业人才,他所主编的华东区高等林业院校教材《特用经济林》,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,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。
  李应文
  李应文(1896~1965),新港镇磕山村人。其父李咸升,精读“五经”,闻名桑梓。李应文自幼受鲤庭之训,少时在磕山中学和芜湖第五中学就读。1918年,留学日本,为本县最早的一名留学生。1922年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毕业获法学士,同年归国。他留学期间,目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倍受歧视,为此常愤恨不已,深感国势孱弱,唯以教育救国。1922年,他偕友在安庆创办省立第八师范。次年就教安徽省立法政专科学校,并在江淮中学任教。1924年后,又在安庆创建成城中学和江南大学。1926年,安徽省教育厅中止江南大学的教育津贴,该校被迫停办。他积忧成疾,返回故乡,在磕山创办崇实高等小学,附设国文专修科。1939年春,日本侵略军一头目,以与其在日同学身份差遣荻港维持会会长,带大轿一顶,将他挟持到日军据点,胁迫他担任日伪政权的繁昌县长,他虚与周旋。以回校料理校务为由,潜往黑沙洲亲戚家隐蔽,拒为日军服务。他在黑沙洲办起中学生补习班,时与新四军频繁接触,积极协助民主政府工作,并送自己的独生子参加新四军。1945年9月,他复回磕山办学。新中国建立后,继续在磕山小学任教,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,还被选为县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
  俞时模
  俞时模(1917~1969),浮山乡人。幼丧父母,由伯父母抚养成人。1930年在县私立明德小学读书。后为店员工人。因不堪店主凌辱,往芜湖教会为杂役。1938年3月,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至安吴青年训练班学习。次年4月,在山西沁县加入中国共产党,调往西北青年战地服务团。同年11月,赴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学习。1941年,任该校毛纺厂厂长。9月,调任中共中央管理局民生煤矿矿长、中共中央管理局供给处科员等职。因其领导生产成绩显著,被评为甲等模范工作者。1945年11月,被调往东北参加减租减息斗争。1947年6月,率土改工作团进驻饶河县,次年5月,任中共饶河县委书记。1949年5月,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合江省工委书记,1951年6月调任东北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兼青农部部长、合江省人民政府委员、监察委员等职。1953年2月至1955年4月,调任清华大学人事室主任、中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清华大学副总务长、中共清华大学总务处党组副书记。1958年2月,被错划为右派分子,受到降职、降薪和开除党籍的错误处理。1962年2月,国家内务部将其遣至安徽,降任徽州师范学校副校长。1965年3月,又调任茅山茶场副场长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俞时模深受其害。因不堪忍受凌辱,曾三次潜回家乡。1968年9月16日,回繁仅三天,歙县人保组即向全省通缉追捕。是日,群众专政指挥部将其拘押,次日,监押到歙县。1969年1月在歙县医院逝世。1979年3月,中共北京市委决定为俞时模平反昭雪,恢复党籍,按行政l1级工资待遇予以抚恤。
  李二农
  李二农(1917~1971),芦南乡渡江村人。自幼随父读书,精于书画、篆刻。1938年参加新四军,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新四军特务团皖南支队参谋,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作战股股长、干部队队长,芜湖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。他在革命斗争中冲锋陷阵,不怕牺牲,屡建战功。皖南事变后,在敌人四面围攻的情况下,他英勇机智,克服重重险阻,突破敌人封锁线,率部渡过长江与江北部队会合。1946年,在山东枣庄大王集阻击战中,奋勇顽强,冲杀在前。新中国建立后,他长期在国防施工中忘我工作,曾荣立三等功,后积劳成疾,于1971年病逝。
  王文石
  王文石(1903~1973),原籍湖北省阳新县,后移居繁昌平铺乡,出生于农民家庭。自幼读书,任过多年塾师。1939年10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任中共五华支部书记,繁三区(平沟区)区委宣传科长、区委书记,县委宣传部长,敌前县委组织部长,敌前工委书记,县委委员兼保安特派员、南芜工委书记、泾南工委书记,南繁芜县委委员兼南繁芜办事处保安科长、皖南行署公安局副局长。1945年9月,新四军北撤后,奉命坚持南繁芜地区,是领导这一地区游击战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。先后任繁昌特派员,中共沿江中心县委副书记兼南繁芜县委书记,陆军新编第四军南繁芜总队政委,人民自卫军南繁芜总队政委。1947年9月,调离南繁芜地区,先后任中共泾旌宁宣县委书记,芜宁工委副书记,宣城县委书记、芜当地委社会部长兼芜当专区公安办事处主任。新中国建立后,先后任皖南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,安徽省检察厅副厅长、上海新城区区长兼区委委员、普陀区天一印染厂督导员、总支书记、中共武汉市纺管局委员会书记。
  徐之光
  徐之光(1919~1977),原名志贯,新林乡人。自幼读书,聪明活泼。其后在芜湖教会学校读书,因与外籍教师发生口角,遂只身一人流历南京、济南等地。1935年10月,到南京后,正值新安旅行团成立,他报名参加,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。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担任中共新安旅行团党支部书记。次年2月,新安旅行团行至桂林,中共中央负责人周恩来召见徐之光和汪达之,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。1940年春,奉命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年委员会巡视员,参加米脂县青年考察团,考察青年运动。1942年至中共中央党校学习,并参加延安整风运动。1945年,随军到达东北,任热河赤锋市区区长、青年部长、热中专署秘书主任等职。1949年,随军南下,出任江西临川县第一任县长。1954年先后调任江西省财委、计委办公室主任、计划局长、计委秘书长、副主任、党委副书记等职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受到冲击和迫害。1972年恢复工作,任中共燎原化工厂党委书记。
  余文国
  余文国(1954~1979),马坝乡马厂村人。1975年元月应征入伍,在广西军区独立师三团三连当战士,1978年10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79年,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英勇顽强,壮烈牺牲。时年25岁,人民解放军某部给余文国追记三等功。
  张永守
  张永守(1902~1983),孙村乡人,出身农民。早年丧父,母亲改嫁,随继父奔走于皖、苏间的大小乡镇。其身材魁伟,不修边幅。自参加革命后,为掩人耳目,更着意蓬头垢面、邋里邋遢,形如乞丐,故世人称其为“张叫化子”。1939年,参加中国共产党。长期担任地方交通员。皖南事变后,置生死于不顾,曾掩护新四军指战员由江南渡往江北。1945年秋,抗日战争胜利结束,皖南新四军奉命北撤,留守繁昌的中共南繁芜县委与上级失去联系。次年1~9月,奉中共南繁芜县委之命三上江苏淮阴,找上级党。其中尤为突出的是,1946年1月,在江苏淮阴与中共华中分局取得联系,带回中共中央分局曾山指示信,给南繁芜县委指明了坚持斗争的方向。建国初,张永守曾作为南繁芜根据地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。1955年,回乡办农业生产合作社,并在新港鹊江旅社和孙村酒厂等处工作。
  严问天
  严问天(1915~1984),原名严鸣,高安乡人。少时随为塾师的叔父就读。1938年初,日军进犯,在国民党军第二军九师政治部宣传队供职,授中尉军衔。同年8月,应聘为《大刚报》编撰,主写评论。次年春,他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衡阳分会负责人之一。同年秋,被选送至中央政治学校新闻专修班学习,并集体参加国民党。次年4月结业,晋升为《大刚报》主笔。1946年3月,《大刚报》被国民党CC派控制,改任社会服务部总干事。他与《大刚报》原社长王淮冰组织“纳凉晚会”,每逢两周,在指定地点召集各界人士以纳凉为名,商谈国共合作与国家前途,研究新闻对策。1947年8月,乘南京、汉口两地《大刚报》分办之机,摆脱CC派控制,赴汉口《大刚报》任副社长兼总编辑,暗中支持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,并在报上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,宣传解放区的光明,为迎接武汉解放作舆论准备。同时,在中共鄂中地委领导下秘密进行策反和收集情报工作。1949年5月,武汉解放,他继续主持《大刚报》编务工作。1952年初,《大刚报》更名为《新武汉报》,后又改为《长江报》,他任编委兼总编室主任。1955年5月至1984年4月,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委员会第一至六届委员、副秘书长、第六届常委。1983年11月,因肺癌住院治疗,他用近一月时间,写了一万多字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书,1984年4月14日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,次日逝世。
  王安葆
  王安葆(1906~1985),孙村乡人。化名滕本玉、杨鹏。1938年9月,参加地方抗日群众组织及地方抗日武装,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9年1月,参加新四军,先后任特务连班长、排长、军事教官等职。皖南事变后,先后任中共保大区委宣传科长、峨西区委书记、繁昌敌前工委宣传委员、繁一区(孙村区)组织科长兼孙村区区队副、黄浒镇镇长、泾(县)南(陵)游击队指导员、中共孙村区委书记。1945年9月,新四军北撤,奉命坚持南(陵)繁(昌)芜(湖)游击根据地,先后担任中共南繁芜县委委员、军事部长、陆军新编第四军南繁芜总队总队长、人民自卫军南繁芜总队总队长、南繁芜行政办事处主任,中共南繁芜工委书记和南繁芜行政办事处主任,人民自卫军南繁芜总队总队长。是南繁芜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主要负责人之一。渡江战役前夕,相继担任中共皖南沿江工委第五工作委员会书记、南繁芜办事处主任、中共繁昌县委委员、繁昌县行政办事处主任、中共繁昌县委委员、繁昌县行政办事处主任、人民解放军皖南沿江支队南繁芜总队总队长。1949年4月,率部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先遣渡江大队,侦察江南敌情和策应大军渡江,为中路渡江部队率先突破铜、繁江防作出贡献。繁昌全境解放后,首任繁昌县县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繁昌县大队大队长。后相继调任安徽省林业厅森林办事处主任、芜湖市人民政府视察员、芜湖市政协常委。
  邓晶瑜
  邓晶瑜(1911~1985),原名家瑜,三山镇人。幼年丧父,少时自学图画。1927年,往芜湖从军未成,遂步行千里至上海投奔其兄邓格非,虔心学画。他聪颖好学,得其兄指点,绘画技艺渐有长进,很快就掌握水彩画、油画等技法。1928~1937年,在上海神父路民乐园和虹口翔舞台专事舞台美术绘景和设计。1937年“8·13”事变后,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,他返回故乡专绘人物肖像,以维持生计。1939年4月至1944年6月,他在国民党军29军58师、148师任中尉、上尉、少校艺术干事,随军演戏、绘画,此间曾创作《阎海文空军壮举》、《日寇在广德的暴行》等宣传画。1946——1948年,在芜湖开设“晶瑜画室”,任芜湖大华电影院广告员。新中国成立后,任皖南文联常委、芜湖市青年美联主任委员、芜湖市美术工厂绘画股长等职,并为省美术协会会员。1953——1961年,受聘为安徽省艺术学校讲授美术课。他专长于舞台绘景,1956年,安徽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,他为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双丝带》制作的布景,均荣获舞台美术一等奖。1964年,他创作用纱布代绸、代呢、代布制作现代戏服装。次年10月,他制作的现代戏纱布服装160件在北京展出,受到文化部和文艺界专家的重视和赞赏。1956至1964年,年画《胖娃娃》、《毛主席接见龙冬花》和油画《东河抢险》、《春到茶山》等相继出版发行。1982年,部分国画作品曾被日本文部省购买。晚年曾自费游览黄山,创作并发表国画《黄山秋雾》和《山水》等作品。
  吴永和
  吴永和(1939~1986),三山镇人。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。1983年4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大学毕业后,在塘沽盐业专科学校任教。1965年7月至1979年5月,在国家轻工部天津制盐研究所分析室从事科研工作。后担任天津市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分析组组长、计划科长、副所长。1984年4月,任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、工程师,并担任天津市第七届政协委员。他主持和参与研究的“海盐中硫酸根快速测定”等多种科研项目均取得较好成果,被列为部级标准和国家级标准,其中海水提钾项目被列为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科研成果,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。1986年11月突发脑溢血逝世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911648573 传真:18911648573 邮箱:627527792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